【塘西風月史】百年前歡場灣仔春園街俗稱大冧巴 老報人追尋港大險遷校避妓寨歷史【內附多圖】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1/04/08 10:08

最後更新: 2021/04/09 16:49

分享:

分享:

資深老報人陳青楓在游走港九風月地對照今昔的過程中,最令他難忘的,就是追尋香港大學險些因為避妓寨而遷校的歷史。

塘西風月與香港大學,在百年前居然扯上關係,香港大學幾乎因為塘西妓寨而遷校?

資深老報人陳青楓,最近再添新著,以《香港百年風月變遷》為書名,敘述過去百年間香港的歡場變化,實則也是敘述香港這百年來的社會及生活變化。在游走港九風月所在地對照今昔的過程中,最令他難忘的,就是追尋香港大學險些因為避妓寨而遷校的歷史。

港大險些遷校到麼地道?

1907年,時任港督盧押倡建香港大學,獲富商,大企業、本地及海外華人領袖廣泛支持,瞬即募集充足經費,3年後即奠基建校。

到了1923年,有港紳認為,港大校址太接近塘西風月地,恐怕影響學習情緒,為了讓學子專心學業,倡議把大學搬到九龍。

圖片正中位置是聯陞酒店,即現今港鐵香港大學站所在,右旁一列樓房便是三間妓寨。(被訪者提供)

陳青楓表示,據悉當時有建議遷校到九龍麼地道,不過因為反對聲音不絕,最終決定原址不遷。

「反對遷校者認為,如果學生不定性、心野而又喜狎遊的話,即使校舍在深山野嶺還是會把持不定;相反,若學子心定,即使身在歡場又如何?最重要還是教育本身。」他笑笑說,看到這些反對遷校的歷史記錄,也登時拍案叫絕,這不正是紅塵修道麼?

春園街妓寨的大冧巴

風月十三劃,勾出七情與六慾。風風月月,紅塵滾滾,糾纏人生的,無非七情六慾;匆匆空空,紅魚青磬,了悟俗世的,捨得六慾七情。

陳青楓說,位於鰂魚涌的二伯公大聖廟,當時有不少阿姑專程來上香,箇中也有段古。(葉翠華攝)

1962年,16歲的陳青楓投身報行,先後服務《晶報》、《田豐日報》、《新晚報》、《香港商報》及商務印書館,現為妙法寺文教發展總監,與他相識四分一個世紀,閒時傾佛偈論書畫,如今對坐笑談風月,感覺有點錯摸,非關鹹濕,倒是吾等凡胎俗骨一課紅塵修行。

「早在香港開埠之初,已經春色無邊,老實說,凡人聚居之處,自然少不了風月。不過,風月也有兩種說法,一指飲飲食食之社交場合,另一則直指性交易。」陳青楓說,他在梳理香港百年風月史的過程中,也特意回到現場走走看看,對照今昔,感慨良多,從中瞥見風月場所的種種悲歡離合,同時也是社會各個生活層面的側寫,而風月場所的遷移路線與興衰,也是整個香港社會的發展歷程。

點擊圖片對照香港百年風月今昔:

點擊圖片放大
+9
+8

不少人認識香港風月歷史,都從石塘咀開始,這是由於張國榮及梅艷芳主演的《胭脂扣》膾炙人口;但事實上,要數說香江百年的花國韻事,倒要從灣仔春園街說起。

百年前的春園街,俗稱「大冧巴」,該處本為碼頭,洋人進出頻繁,乃洋人活躍的煙花地,妓寨華洋雜處,梯間旁都顯著地寫上大大個門牌號碼,老馬自然識途矣。

百年前的春園街,俗稱「大冧巴」,是妓寨所在。(被訪者提供)

塘西全盛期逾50妓寨林立

陳青楓指出,除春園街外,中環擺花街旁的巷里也進駐不少洋妓,由於洋漢喜送花,故花檔也成為風月行業衍生而來的生意。此外,太平山區,即上環荷李活道、太平山街一帶亦是娼盛之地,人慾横流,衛生環境惡劣。惟自1894年,香港爆發鼠疫,公共衛生響起警號,政府決意整頓,剷平太平山區,重新規劃,風月事業遂東移到水坑口一帶。

「水坑口附近就是當時的商業區『南北行』,很多商人出入,故茶樓酒家林立。南北行旁的Jervois Street舊稱乍畏街,後來易名蘇杭街,一來因臨海方便商船落貨,成蘇杭絲綢集散地,也因妓館雲集造就婦女衣飾、美容、絲綢布料的生意。至於石塘咀的繁榮娼盛,則始於1903年,當時政府下令水坑口的風月場所,須在3年內全遷到西環石塘咀。」

圖為金陵酒家,1922年梅蘭芳應香港太平戲院邀請來港,何東爵士胞弟何棣生便席設金陵款待梅氏。(被訪者提供)

據陳青楓說,石塘咀很快便建立風月事業的規模,現今港鐵香港大學站位置,就是當時的聯陞酒店,右旁一列樓房有三間妓寨。塘西最高峰期的大小妓院有五十多家(還未計私竇)、妓女二千多名,加上其他工作人員,總計四五千人,以當時香港人口四五十萬來說,此處勞動人口已佔了1%,當中牽涉了不少家庭的生計,這是社會生活面貌的另一個反映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7
+6

曾拍電影的塘西阿姑

《香港百年風月變遷》一書中,還提及高街的色情女子茶檔、西環五臺山的塘西阿姑私竇、餐室鴛鴦座、黑房沖曬、美女擦鞋、女子理髮等風月掌故,還論及風月畫報、塘西阿姑的藝名,其中提及塘西妓女「素梅」,名噪一時,1956年「塘西舊侶」羅澧銘在報章連載的《塘西花月痕》也寫過她一筆(見第一集第四節:〈歷盡滄桑一素梅〉)。

素梅生得好容貌,不少濶佬拜倒裙下,爭送火鑽鈔票。1936年,素梅曾出資拍電影,以「黃唯麗」的名字做女主角,其中一部名為《可憐秋後扇》,演出者包括桂名揚、徐柳仙等。可惜,素梅因染上毒癮,加上藝術天份欠奉,無緣於影壇留名了。

素梅是塘西紅牌阿姑,曾出資登上大銀幕,飾演丈夫有外遇的良家婦女。(被訪者提供)

末了,我問陳青楓,耳聞不少風月掌故,他本人又可曾流連花國?他靦腆一笑,答曰:去過舞廳一次咁多。「我年輕時的60年代,舞廳主要分3類,最高級為大廳,像杜老誌,是老闆級消遣的地方;其次為中廳,像梅方;再次一等的是黑廳。我曾去過梅方,說來真有點失禮。」

話說60年代末期,陳青楓在《晶報》寫影評,某日往銅鑼灣總統戲院看戲,惟戲碼不合心水,瞥見戲院後面一間舞廳,名曰「梅方」,咁大個仔未見識過,就膽粗粗推門而進。那是下午茶舞時段,帶位的場務員招呼入座,領來小姐。甫坐即問:「先生貴姓?」「小姓陳。」再問:「平日響邊庶玩多?」「無呀,打下乒乓波囉!」……兩句即露馬腳,小姐也知區區非識途老馬矣。陳青楓笑謂,不夠15分鐘即埋單走人,算是見識過風風月月吧!

記者:葉翠華